如有问题或开发票扫描联系客服

在线客服

是否退出本平台
确认
取消
  • 东下冯遗址

    东下冯遗址

      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的典型遗址。其绝对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距今3500-3900年。

    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的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岸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春考古调查时发现,1963和1973年两次复查。1974年开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联合进行了发掘,历时5年又4个月。遗址西部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东、南部有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的城墙和圆形建筑基址,北部有东周时期遗存。遗址可分为六期,其中一至四期属二里头文化,因与河南西部的二里头文化有一定差异而被称为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有众多的遗迹现象和十分丰富的文化遗物,

     东下冯类型的遗迹有灰坑、房屋、墓葬、水井、沟槽、陶窑等。灰坑最多,是当时人类活动的废弃物的堆积,以袋形和圆形最为常见,也有个别作半月形的。房屋有半地穴式、窑洞式和地面建筑3种,以窑洞式最多:窑洞就断崖、沟壁掏成,平面有圆形、椭圆形、方形3种,均为穹庐顶,面积5平方米左右,内有壁龛和火膛,个别的还有烟道通向室外。水井平面是长方形,两壁有对称的脚窝。陶窑也在断崖边掏成,圆形,上窑室下火膛中有窑箅,箅上有孔。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多单人葬,随葬1-3件陶器,不见棺材。也有的是利用废弃的窑洞作墓穴,也设有葬具。还有的骨架发现于灰层或灰坑中,这反映死者生前地位低下。在遗址中发现了内外两重沟槽,呈回字形,在沟槽的两壁上有窑洞式房子。

     东下冯类型的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箭头、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进入青铜器时代。生产工具仍以石质的铲、镰、刀、斧为主,有部分骨铲、骨镞、骨匕,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计有鬲、鼎、罐等炊器、尊、盆、簋、豆等用器和爵、盒等酒器。出土的石磬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石磬之一。另外还有刻花骨器和卜骨等。

     除二里头文化遗存外,东下冯遗址还发现了商代二里冈文化的城址一座。并初步揭露了城内的圆形建筑基址群一处,这组圆形建筑基址横成列,纵成行,至少有7排,每排有6座或7座,总数约有40至50座。

     东下冯遗址的发掘,对于探索夏文化问题、促进夏代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本世纪30年代安阳殷墟发现商代遗存后不久,就有人提出夏文化问题。疑古派史学家怀疑夏禹是否实际存在的人,并进而否认夏代存在。从50年代末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大量工作,在文献记载夏人活动频繁的豫西、晋南地区,发现了一大批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这两种文化因都比商代早期的二里冈文化略早,而成为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其中东下冯遗址既处在文献记载的“夏墟”范围,其大致年代又在夏朝的纪年之内,因此,东下冯遗址一经发掘,就成为海内外考古学家探索夏文化的热点话题。1986年,东下冯遗址被分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